MCP vs A2A:解读新兴AI通信协议,理解多智能体协作未来
理解新兴的通信协议:MCP 与 A2A
近日,谷歌发布了一项名为 A2A(Agent2Agent)的开放协议,旨在为日益复杂的多智能体系统间的通信制定规范。这一消息在科技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。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?它与此前已有的 MCP(模型上下文协议)又是什么关系?
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者,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潜在的互补之处。

MCP:连接模型与数据的桥梁
我们可以将 MCP (Model Context Protocol) 理解为一座精心设计的桥梁。它的核心目标是让以大型语言模型(LLM)为基础的程序,能够安全、有效地访问和利用各种数据资源。
MCP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:
- MCP Host: 这是发起请求的核心程序,通常就是一个希望借助外部数据来增强能力的大型语言模型。值得注意的是,当 MCP 与 A2A 结合讨论时,一个 A2A 语境下的“智能体”(Agent),其角色就相当于这里的 MCP Host。
- MCP Client: 负责与服务器建立并维持一对一连接的客户端组件。
- MCP Server: 一种轻量级的程序,每一个 Server 都通过标准化的 MCP 协议,对外提供特定的能力或数据接口。
- 数据源: 这些是 MCP Server 可以访问的信息来源,既可以是本地数据源(如计算机上的文件、数据库),也可以是远程数据源(如通过 API 访问的外部系统)。
简而言之,MCP 侧重于让单个智能核心(MCP Host)能够顺畅地接入和使用分散的数据。
A2A:智能体间的协作语言
相比之下,新提出的 A2A (Agent2Agent) 协议,则将目光投向了多个智能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。
在那些需要多个智能体共同完成任务,但又不必实时共享所有内部状态的应用场景中,A2A 旨在提供一套标准的通信框架。根据设计,通过 A2A 协议进行通信的智能体(它们本身可以被视为 MCP Hosts)将能够实现:
- 安全协作: A2A 强调了身份验证等安全机制,这是早期 MCP 版本中相对薄弱的环节。
- 任务与状态管理: 为复杂的协作流程提供必要的协调支持。
- 用户体验协商: 在涉及人机交互时,规范体验的一致性。
- 能力发现: 智能体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对方能做什么,这与 MCP 中“工具”(Tools)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未来展望:互补还是竞争?
从功能上看,A2A 似乎是对 MCP 在多智能体交互场景下的一种补充和扩展。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未来:每个智能体内部通过 MCP 访问数据,而智能体之间则通过 A2A 进行沟通与协作。
然而,也有观点认为,MCP 的设计者或许早已规划了类似 A2A 的远景,意图通过其“工具”机制逐步实现智能体能力的暴露与交互。
随着这两个协议的不断演进和完善,它们的功能边界可能会逐渐模糊。未来,我们或许会见证一场关于主导标准的良性竞争,最终推动整个多智能体系统领域走向更加成熟和规范化的未来。
推荐阅读
Claude Code 最佳实践:提升编码效率的技巧与工作流
2025-04-19
探索 Anthropic Claude Code 的最佳实践与高级技巧。学习如何定制设置、集成工具、掌握高效工作流(如 TDD、代码库问答)、优化提示、利用无头模式自动化,以及运用多实例策略,全面提升您的智能体编程效率。
LoopAgents - 多 Agent 协作的智能对话知识库系统
2025-04-18
LoopAgents 是一款基于 AI 的智能知识管理平台,采用三角协作模型与多级任务分解机制,高效处理复杂问题,支持多模型接入与可视化流程编排。
OpenAI 智能体构建实用指南 | 模型、工具与最佳实践
2025-04-18
探索 OpenAI 官方指南,学习如何为产品和工程团队构建强大的 LLM 智能体。涵盖设计基础、工具、编排模式和安全护栏
4款免费开源中文语音克隆工具推荐(支持普通话+多语言+情感控制)
2025-04-18
想实现中文语音克隆?本篇推荐4款支持普通话的开源语音克隆工具,包括OpenVoice、Bark、Realtime-Voice-Clone-Chinese和IndexTTS,快速上手,免费使用,适合AI配音、虚拟数字人等场景。